您好!欢迎您来到广东2024年新澳门官方网站!携手一起让世界的教育更美好!
客服热线:020-36865992 卓越学校的缔造者 建校一所造福一方
教研 | 获奖论文:陈砚耕、李彩霞《在技工院校体育课教育中植入式渗透学生心理建设和引导》
2021-04-16 来源:广东省高新技术高级技工   编辑:小记者

在广东省职业技术教研室举办的2020年《广东技工教育研究》专题征稿中,我校7篇参赛论文从全省1010篇参评论文中脱颖而出,获得优异成绩。获奖论文作品将分为数期展示,今天展示的是二等奖作品:陈砚耕、李彩霞老师的《在技工院校体育课教育中植入式渗透学生心理建设和引导》。

2024年新澳门官方网站

陈砚耕
广东省高新高级技工学校教研督导室教师
研究方向:行动导向育人研究、班主任工作
 

2024年新澳门官方网站
李彩霞
广东省高新高级技工学校德育专职教师、德育助讲
研究方向:思想引导、心理调整、班主任工作
 

《在技工院校体育课教育中植入式渗透学生心理建设和引导》
 

摘要:广东省的技工教育的发展一日千里,但是学生的身心问题成为学生在校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壁垒。心理健康教育价值日益凸显,而传统的说教式教育却长期不彰。寻求新的方法突破传统心理建设的困境已成为全省技工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以体育活动为载体植入心理健康建设是具有启发意义的解决办法之一。这种实践,以建构主义为哲学基础,将体育活动作为载体渗透心理建设,有望改善技校生心理状态,帮助“边缘人”融入集体,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克服自我中心,培养团队合作等职业基础能力;积累成功的自我暗示,逐步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职业理想,形成学习动机;培养国家意识、公民责任意识、建立适应社会职业和个人发展的健康人格。从而推动在校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实现个人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 心理建设,  体育,载体化,渗透教育
 

引言
 

据笔者调查走访广州地区数家万人民办技工院校得知,近年入学的学生中,超过50%的学生存在自卑或自我为中心等心理问题;80%的学生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和网瘾问题;超过70%的学生存在价值观偏差和文化基础差,导致学习效果严重低下。
 

一、学生身心问题成为学生在校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壁垒
 

上述现象与生源的成长背景有很大关系。根据两位笔者所带的班级的家庭背景调查:在132个学生样本中,26.4%的学生父母离异;1.51%的学生是非婚生子女;57.3%的学生是留守儿童;89.6%的学生小学或初中开始迷恋手游,很少读书。离异家庭很大概率造就学生自卑敏感的性格;留守儿童和隔代看养较大可能形成独宠溺爱且放养式成长经历,造成学生长期习惯放松学习、沉溺手游、自我中心、家教匮乏、文化基础差等行为表象。

学生的价值观的不正、进取心的缺失、甚至人格的缺陷以及职业基础的不足成为学生在校学习和职业终身学习发展的壁垒
 

二、心理健康教育价值日益凸显,教学效果却长期不彰
 

良好的心理是奠定个人发展和实践终身教育的基础;技工院校根据其生源特点,若不首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认识问题、动力问题、素养问题;其专业化的职业教育很可能将成为“水中月、镜中花”,注定基本低效的。然而,传统说教式教育能起到的教学效果却长期不彰。学生怕听、厌听“大道理”,或者“道理都懂就是把控不住自己”。因此,如何寻求新的方法突破传统心理教育的困境,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职业教育问题。
 

三、运用体育课堂的行动教学模式渗透心理建设和引导
 

体育课具有行动导向明显、行为迁移强等特点,是实施心理建设和引导的最佳载体之一。
 

(一)体育活动渗透心理建设的建构主义基础
 

以体育活动为载体的教学如何能带来心理、价值和认知上的迁移效果?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基于其建构主义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1]。

儿童认知涉及 “同化”与“顺应” 两个基本过程。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2]

在体育活动渗透心理建设教育模式中,技工院校学生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不是由教师灌输得来;而是学生自己在从事经精心设计的体育活动中(载体)通过自己的心理体验建构而来,即把指定的体育活动隐含的价值观倾向、潜意识和涉及到的文化知识通过同化和顺应的方式整合到自己的意识中,完成自己心理活动的重构。
 

(二)体育活动渗透心理建设的实施策略
 

1.通过体育活动改善技校生心理状态
 

(1)使“边缘人”融入集体,满足学生安全和归属感的需求,塑造健全人格
 

运用体育活动渗透心理建设的教育模式,应关注利用体育项目作为载体,对“问题新生”设计有针对性的团队角色,重塑社会角色定位。如有意为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或自卑内向的学生提供集体活动中的领导角色或重要的执行角色,让学生在新群体中形成新的社会角色定位,使学生日后把体育课堂中的心理定位迁移到日后的班级人际相处中,让“边缘人”融入集体。譬如在第一学期的体育课开设“破冰活动”等拓展游戏,或者根据家庭背景调查和心理量表分析的结果,有针对性地按排某些“问题新生”从事体育委员、课代表等团队管理角色或者篮球队长等具体项目首领,让学生在体育活动的模拟社会互动中潜移默化地改变其过去长期形成的社会边缘角色定位,重新获得归属感、安全感和自信。
 

(2)克服自我中心,培养团队合作和其他职业基础能力
 

“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体谅照顾他人”是多数留守儿童长期缺乏家庭教育的后果。运用体育活动渗透心理建设的教育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设计系列团队强合作才能完成的体育项目,并运用强化理论,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正强化,巩固行为习惯。例如,开展3人组定向越野项目(作为考试项目)。教师指导学生学会有效表达达到沟通目的,在具体任务中形成分析和决策能力,并通过团队成绩考核,持续强化合作共赢意识、进入角色能力(在大局观指导下扮演服从执行角色),使学生把体育德育一体化课程中形成的认识和行为习惯日后迁到人际交往、职业发展等领域中。
 

(3)渗透韧性教育
 

技工院校学生还有一个特点是韧性差,做事浅尝辄止,容易放弃。在运用体育活动渗透心理建设的教育中,应通过多形式耐力有氧项目的设计,不断渗透韧性教育,传达“坚持就是胜利”的意识,鼓励、引导、强化勇敢、拼搏、坚韧的精神品质。如蛇形耐力跑就是一个典型的渗透式教学项目。不仅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心肺功能的发展,更适合用于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2.积累成功感的自我暗示,摒弃自卑意识,逐步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职业理想,形成学习动机
 

在现行社会学制分流制度下,进入技工院校的学生基本上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放弃学习的学生,形成了稳定的“失败者”的心理预期。运用体育活动渗透心理建设的教育必须想办法打破这种心理定位;在教学设计上围绕“正面教育”并以此为突破口,逐步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职业理想,使学生在目标激励的作用下形成内在学习动机,戒除网瘾。例如,在课程任务的设计中应设计系列性能过程有趣、成果可量化、渐次易达成的任务活动(即“跳一跳”可达成的体育任务;当学生逐渐适应任务后,又开发更难一点但仍“跳一跳”可达成的体育任务)。通过这类的任务教学,持续给予学生成就感和获得感,让其积累成功感的自我暗示,摒弃自卑意识,激发学生的征服欲望。教师在体育课过程中应积极运用移情和投影等方式引导学生将课程中获得的追求成就的欲望转移到职业领域去,建立适合学生的职业理想,介绍实现理想的途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内在的学习动机,最终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为职业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3. 通过体育活动建构国家意识、公民责任意识、塑造适应社会职业和个人发展的健康人格
 

技工院校的学生在其成长经历中普遍缺乏国民教育和公民教育,对如何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良知、有责任的大国公民和职业人。运用体育活动渗透心理建设需要思考突破口,通过活动载体塑造健康的人格,为终身学习和职业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推动以奥林匹克精神为基础的爱国教育
 

在技工院校体育课教育中渗透学生心理建设,可以通过介绍奥林匹克运动,观看奥林匹克经典比赛,传递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将民族感情转化为社会认同感。例如,运用视觉语言介绍北京奥运会西方国家在火炬传递中的打压和竞技赛场上顽强拼搏,以及中国运动员所争取到的国家荣誉,引导学生产生国家民族的自豪感和大国公民荣誉感,继而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2)推动以竞技性团队体育项目为载体的公民责任教育
 

运用体育活动渗透心理建设的教育模式,应通过设计竞技性团队体育项目,帮助学生塑造角色责任意识,继而引导学生把课堂中行为习惯迁移到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感中去。例如,在足球项目中形成学生困难中的责任感,不管生理上的痛苦如何,坚持履行自己的责任角色,完成前锋、中锋、后卫、门卫应有的走位,保持整容完整。同时把这种心理感受迁移到将来对家庭和社会中去。
 

(3)推动中国传统体育为载体的文化人格
 

运用体育活动渗透心理建设的教育模式,应主动设计一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任务,并在实施的过程中渗透文化教育和思想教育。例如,开设太极拳等传统武术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渗透阴阳辩证思维、以柔克刚的发展观、武术中儒家的“仁”“义”观,锻炼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潜移默化中积累传统文化典故,塑造积极、辩证、宽厚的人格。
 

结论
 

随着《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及配套政策的发布以后,技工教育的发展一日千里,但是由学生成长经历形成的身心问题正成为学生在校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壁垒。这些问题不仅表现学生自卑、敏感、自我为中心、学习动机不足,更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终身学习和职业长远发展。体育课具有行动导向明显、行为迁移强等特点,比传统的说教式授课,更适合作为载体,实施心理建设和引导。
 

参考文献:

1. 卫洪光.中小学体育德育一体化的实践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 李海涛.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

3. 叶一舵.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4(03)

4. 井为民.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 2016(20)

5.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1]钟毅平,叶茂林主编.认知心理学高级教程: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

[2]高文,徐斌艳,吴刚主编.建构主义教育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 END —
来源:教研室


相关新闻: